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月1日,俄能源巨頭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下文簡稱)通報稱,由於與烏克蘭簽訂的俄羅斯天然氣過境烏克蘭輸歐協議到期,俄氣方麵已於莫斯科時間1日8時中斷了輸氣。過境協議終止的影響已開始初步顯現。1月2日,歐洲天然氣價格在2025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一度升至每兆瓦時51歐元,為2023年10月以來的最高值。

視覺中國 圖
當地時間2025年1月1日,俄能源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通報稱,由於與烏克蘭簽訂的俄羅斯天然氣過境烏克蘭輸歐協議到期,俄氣方麵已中斷了輸氣。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已不具備過境烏克蘭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技術和法律條件。
此前曾在烏克蘭堅持“關閘”決定後突訪俄羅斯的斯洛伐克總理菲佐2日稱,他將提議停止向烏克蘭出口電力,並“大幅減少”對該國境內約13萬烏克蘭難民的財政支持。菲佐補充說,該國不會麵臨天然氣短缺困境,但將失去向歐洲其他國家轉運俄氣所能獲得的5億歐元過境費,並要求烏延長過境期限或建立補償機製,以彌補該國財政損失。另有波蘭消息人士稱,如果斯洛伐克切斷對烏克蘭的電力供應,波蘭將向烏提供緊急能源支持。
近半個世紀以來,俄羅斯一直通過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2023年俄羅斯經烏克蘭對歐出口150億立方米天然氣,約占歐盟國家需求總量的4.5%,俄烏過境天然氣協議被認為是對相關各方均有利可圖的一項交易。3年戰火後,該協議未能續簽,一些媒體稱之為“一個時代的終結”。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非常任研究員萊利(Alan Riley)分析稱,維係過境協議可幫助烏克蘭降低俄羅斯打擊其天然氣管道網絡的風險,但為了阻斷每年流入俄氣的高額收入,烏方似乎願意承擔這一風險。此外,對於希望爭取特朗普軍事支持的烏克蘭而言,續簽過境協議在政治上將是“有毒的”,這或許是澤連斯基最終“關閘”的決定性原因。
據英國《衛報》報道,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已成為歐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去年12月,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曾要求歐盟增加對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采購以減少貿易逆差,否則將對歐盟加征關稅。
摩爾多瓦一地區已切斷家庭供暖和熱水
布魯塞爾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稱,斯洛伐克、奧地利和摩爾多瓦將成為受協議終止影響最大的國家。2023年,三國分別經由烏克蘭進口了32億立方米、57億立方米和20億立方米俄羅斯天然氣。
有分析指出,匈牙利可以繼續通過“土耳其溪”接收俄氣,斯洛伐克或可通過匈牙利、捷克等國獲得天然氣,但將失去其作為中歐國家天然氣分銷樞紐的地位以及數億歐元的俄羅斯天然氣過境費。
尚未加入歐盟的摩爾多瓦,也正在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巨大衝擊。據半島電視台報道,俄羅斯2022年以來每年通過烏克蘭向摩爾多瓦德左地區輸送約20億立方米天然氣,後者則向摩政府控製地區出售使用生產的電力。但俄氣日前宣布,鑒於摩爾多瓦天然氣公司長期欠費,俄氣決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暫停對摩爾多瓦供應天然氣。
此前,摩爾多瓦於去年12月宣布因天然氣短缺進入緊急狀態,計劃將能源消耗至少減少三分之一,通過國內生產滿足38%的能源需求,其中10%來自可再生能源,62%從鄰國羅馬尼亞進口,並稱正為德左地區尋找替代方案,但未提供更多細節。
另據路透社報道,德左地區1月1日已切斷家庭供暖和熱水供應。“德左共和國”領導人克拉斯諾謝利斯基(Vadim Krasnoselsky)稱,情況“並不容易”,但“總的來說我們已經做好準備”。2日,當地除確保糧食安全以外的所有工業企業均已暫時關閉。該地區經濟發展部負責人奧博洛尼克(Sergei Obolonik)稱,到目前為止情況可控,但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企業將失去啟動能力。
除尋找管道天然氣的替代線路外,液化天然氣對於中東歐內陸國家而言也是一個昂貴的選擇。彭博社報道稱,這些國家需要首先海運液化天然氣到德國、波蘭或希臘,隨後對其進行再氣化和後續運輸。據斯洛伐克估算,這或將使該國付出1.77億歐元的額外成本。
俄與歐盟都準備好了嗎?
據路透社報道,過境協議終止後,烏克蘭每年將損失約8億美元過境費,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每年將損失近50億美元的天然氣銷售額。
俄羅斯《生意人報》稱,俄烏過境天然氣協議終止後,俄羅斯仍將通過“土耳其溪”“巴爾幹溪”管道每年向羅馬尼亞、希臘、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等國供應約1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這很難與此前俄每年向歐洲1800億至2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量相提並論。
另一方麵,歐盟委員會則稱已“做好充分準備”,歐盟的天然氣係統具有“彈性和靈活性”,協議終止造成的缺口“完全可以被液化天然氣和通過其他路線進口的非俄羅斯管道天然氣所取代”。
歐盟數據顯示,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在歐盟進口中的份額已從2021年的40%以上降至2023年的約8%。就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而言,俄羅斯占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的比例不到15%。《生意人報》也稱,到2024年底,歐盟國家對損失140億立方米過境天然氣已經相當平靜市場肯定會緊張,但天然氣價格不會像2022年俄烏衝突剛剛爆發時那樣以歇斯底裏的速度上漲。
俄烏衝突後,歐洲已從美國、挪威、英國、阿爾及利亞和卡塔爾等國購買大量液化天然氣,並自挪威進口管道天然氣以使供應多元化。此外,歐盟同時也加大了對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彭博社報道稱,俄羅斯2024年向歐洲供應了創紀錄的液化天然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最大供應國。
彭博社援引專家分析稱,歐盟不會麵臨天然氣短缺問題,但在今冬結束時天然氣儲量較低的風險越來越大,這可能使得其為下一個供暖季補充儲氣更加困難、昂貴。2025年,整個歐洲都需要更加努力地爭奪液化天然氣。
但歐盟已設定了到2027年全麵打破對俄化石能源依賴的目標,正在逐步轉向可再生能源。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去年8月報道稱,越來越實惠的可再生能源正在取代化石燃料,但工業不可能總是用電力來替代天然氣。在與俄天然氣之戰中,高昂的價格讓許多工廠難以存續,歐洲正逐步失去其工業基礎。未來,歐洲工業產出的恢複可能比能源價格的下降更加緩慢。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在積極拓展新的市場。2023年11月,俄氣宣布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簽署天然氣供應和過境的長期合同。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在與中國就大幅增加天然氣運輸、推動建設“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進行談判。
但“轉向”之路並不輕鬆。《福布斯》雜誌俄羅斯版曾在2022年報道稱,對歐洲市場的供應減少將意味著俄羅斯整個天然氣行業都需要進行轉型,因為其現有的天然氣運輸基礎設施幾乎完全麵向歐洲。《生意人報》也稱,俄羅斯顯然還沒有準備好完全離開歐洲。通往中國的新天然氣管道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建成,中亞市場則無法提供與歐洲相同的利潤率。
新市場開拓尚需時間,而歐洲市場萎縮對俄天然氣出口的短期影響已現。俄媒2024年5月披露稱,由於對歐洲的供應減少和燃料價格下跌,俄氣2023年淨虧損為6291億盧布,這也是該公司自1999年以來首次出現淨虧損。
澎湃新聞記者 侯丹瑋